他的同事这样评价他的事业:“蒲松龄有一句诗‘老于橘柚识甘酸’,道尽人生无限感慨,不过用来形容先生的治学之路,也很恰切。”他的学生这样赞美他的才华:“他自己也并非有意避开人们追逐的目光,在知识海洋一个静谧的角落里独享寂寞,然而他依然声名远扬。……他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可以为人师表。”他,就是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袁世硕先生。
缘定山大,奉献终身
1950年冬天,袁先生由于院系调整合并进入山大,这里浓厚而又自由的文化氛围,让他度过了平淡而又充实的大学时光。时至今日,袁先生回忆起五十年代山大校园里的人和事,依旧是满心的怀念和神往。学生时代的袁世硕是一位勤奋好学而又充满情趣的人,除了在成绩上很突出之外,他还担任了学生会文艺部部长一职:“记得52年春节时我们一共搞了三台文艺晚会,当时我们请了海员俱乐部的乐队来给我们免费演出,华岗校长每次舞会、晚会也都会出席……”由于年少时积累起来的深厚的古文功底,他深得老师冯沅君先生赏识。袁先生于1953年毕业后留校,在恩师冯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开始了自己的执教生涯。近六十年来,无论是作为刚起步时的助教还是后来在国内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位居前列的大学者,他始终在自己教师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直至耄耋之年依然甘做红烛,奉献不止。更为可贵的是,作为一名从山大成长起来的教师、学者,近六十年来,他始终没有离开过山大校园,可以说,他的事业、感情和兴趣全部和山大连在了一起,他是一名为山大奉献终身的人!袁先生曾风趣地说:“我近六十年没有离开过山大,一直到现在都还没退休,我事实上就是终身教授。”
谈及这次获得“终身教授”的荣誉称号,袁先生表示,他除了感动和高兴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平和,因为他还会一如既往地尽一个山大教师的职责:“只要在岗,只要作为教师没退休,我就得像过去那样,好好地努力上好课”。谈起上课,这位已经八十多岁的老学者仍旧兴致很高,内心的愉悦溢于言表,他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很喜欢上课:“我甚至有一种感觉,我平常在家里,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的缘故,有时精神上会感觉到疲劳,但是我一上课就会觉得精神特别好。我现在给研究生上课,可以毫不疲惫地一讲三个小时,而且是讲完课之后感觉精神特别爽快!”
学海泛舟,建树颇丰
袁先生在教师职位上兢兢业业、为人师表,在学术研究上更是孜孜以求、造诣精深。提到袁先生,很多人都会给出这样的评价:“袁先生,那是个一门心思做学问的人。”寥寥数语满含的是对先生的赞许与敬佩。袁先生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古典文学专家,他在留校后便跟随冯沅君教授研习元明清文学,在教学与研究上迅速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成为同辈同行中之佼佼者。1985年袁先生晋升为教授,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他的文学史研究融合国学训诂考证和现代美学理论批评为一体,对《聊斋志异》、《西游记》等几部古典文学名著,做出了独到而深切的诠释,并从中提升出文学发展的若干规律,使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得到了科学的解释,初步建构了文学史学的体系,获得学术界的广泛认同,被推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高等学校重点编写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编写组的第一位首席专家。2008年袁先生获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2009年获山东大学育才功勋奖。
袁先生是一位忠厚而又谦和的学者,他不追名逐利,不善滔滔雄辩,但却收获了享誉海内外的声名和著述。当多数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开始颐养天年、津津乐道于养生之道之时,他依旧坚守着生活上的简朴和治学上的严谨。每个接触过他的人,都会被他清晰的头脑、敏捷的思路所折服,都为他幽默风趣、坦荡真诚的话语所感染。他永不停歇的思考铸就了今天的巨大成就,时至近日,他还是坚持着不停地思考,惦记着自己未完成的课题和集体教与他的研究任务。他为自己的未来制订了充实的计划,据袁先生介绍,他目前除了自己所要进一步研究挖掘的《聊斋志异》的艺术奥秘外,还接受了教育部赋予的组织并总领重编人文学科的文学史方面教材的工作任务。此外,他还有一项工作就是汇总自己恩师陆侃如和冯沅君两位先生的作品,并出版发行。
桃李芬芳,乐为人师
袁先生著述颇丰,在自己的事业之树上结了累累硕果,在先生的诸多成就中,芬芳的桃李是最富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看到教出的学生有出息的时候,我就高兴;学生有出息了而且还惦记着自己,就会感觉很欣慰,当教师真是一个好行当!”据袁先生介绍,他印象最深的1956级学生,也就是曾任国家财政部部长的项怀诚的那个班。因为当时编教材的机会而接触很多,学生们也时常会在过生日或者聚会的时候过来看他。对于毕业多年的学生,袁先生也一直挂怀,比如现任山东电视台副台长的学生吕芃有一份论文,袁先生评价颇高,到现在都保存着。
袁先生是这样地看重自己的学生,对于青年学子,他也给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虽说先生是研究古典文学的,尤其擅长明清小说,但是“我不是每天都钻在古书堆里边。我想告诉大家,我们不管是将来做文学也好,搞研究也好,在文学方面要多读,中外古籍方面有名的东西要多读,多读同时要多动脑筋”。先生自己即通过写笔记的方式来进行思考,一方面是记忆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储存知识。文学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一般的读者,看小说,也不能只是消遣。入学时大家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但到毕业时会有很大差距,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使自己丰富起来、聪明起来,要在业务方面多用点心。不仅仅是对于专业课,先生要求学生对于每一门课程都要有认真的态度,先生认为自己之所以在文学研究、哲学研究方面能够有自己的思考,就是因为在大学期间选修聆听了华岗校长每周六讲授的哲学课,学习了一些唯物史观的理论。他还告诫青年人“不要把学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仅仅当成政治课,而要把它作为一种提高我们思维能力的课程来学习”。
爽朗明快的性格,精益求精的治学品格,高尚的道德人格,先生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奉献二字,留给我们无尽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