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下午14时30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兆鹏教授做客第322期“新杏坛”,于知新楼A620会议室作学术讲座,题为“宋词现场勘查的方法和意义”。讲座由樊庆彦教授主持,徐俊教授、孙学堂教授出席,吸引了数百名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樊庆彦教授对王兆鹏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简要介绍了王兆鹏教授的学术简历和学术成就,并通过对王兆鹏教授治学领域的介绍引出了本次讲座的题目。
首先,王兆鹏教授以为何要进行“对文学现场的勘查”作为切入点,结合王夫之《姜斋诗话》与贺裳《载酒园诗话》等古人诗论强调文学作品所写是真实场景,需要进行身临其境的体会。王兆鹏教授进一步指出现场可以划分为写作现场与表现现场,历史现场与当下现场,实有现场与幻想现场。在进行现场勘查时需要同时关注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前者包含时间场所及社会氛围,后者则包含地形地貌与季节气候。
其次,王兆鹏教授提出重建历史现场、深度阅读词作,需要做到现场勘查、文献考据、心理分析、文本细读四点,并结合具体作品与自己的勘查经历进行详细讲解。以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为例,王兆鹏教授首先通过作品内证与文献外证寻找相关线索,利用刑侦学思维进行文献考据发现此作并非康定元年作于延州,并通过借助地图图片与亲身实地勘查现场确认其乃是庆历二年于庆州之作。王兆鹏教授结合现场勘查对作者创作的心理进行分析,得出词作主题并非抒发豪情壮志或悲叹怀才不遇,而是悲悯士卒、同情民众,同时也通过细读文本对词作情感与范仲淹形象形成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随后通过同样的方法对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进行分析探究。
最后,王兆鹏教授通过对上述现场勘查的例证进行概括总结,提出进行文学创作现场勘查时需要注意的四个结合。一是点线面结合,即创作地点与地形地貌、交通路线相结合。确定地点的具体位置,才能了解其地及其周边的地形地貌。弄清作者在什么地点活动和创作,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能了解他行走的交通路线和交通状况,也才能进一步了解他的情感体验因何而生、作品中表现的情景从何而来。二是实地勘查与文献考证结合,无论是确认历史现场还是考查当下现场的变化,复原历史现场的原貌,都需要历史文献的佐证。现场勘查不能替代文献考订、历史钩沉。当地的历史掌故、文脉与作品文本的深层关联,需要细心探究与体察。三是客观的现场勘查与主观的情感体验结合,文学的现场勘查与社会学的田野调查、考古学的现场发掘不同,勘查者需要现场的情感体验,沉吟体会作者的处境,想其所想,感其所感,才能真切感悟文本中的幽微要妙。四是文本细读与现代技术结合,既要文本细读,剖析文本深层、隐含的意蕴;也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卫星地图、GPS定位、无人机航拍等,辅助进行空间定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形地貌和交通路线,增进对作品现场的深度了解。同时王兆鹏教授将现场勘查的意义归纳为知人论世方法的延展与深化、史学研究的又一重证据法、正确理解作品的情感思路和深层意蕴三点。
樊庆彦教授代表师生对王兆鹏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并总结认为,王兆鹏教授提出的文学现场勘查方法运用新技术手段,借鉴现代刑侦学现场勘查的思维方法,将文本解析与作者经历和心路历程、历史地理标志、人文自然环境特征诸要素相结合,重新审视唐宋词作名篇,得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又令人叹服的新见解。这种新方法在本场学术讲座中得到了学术概括和生动呈现。
交流环节中,现场同学就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作创作时间的判断,与信息化技术下古代文学研究可以选择的着力点等问题向王兆鹏教授请教,王兆鹏教授予以耐心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