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本教授谈“‘美学’译名的由来”
9月17日下午15点,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杰二层次特聘教授李庆本教授做客第348期“新杏坛”,于知新楼A606室作题为“‘美学’译名的由来”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韩清玉教授主持,吸引了大批师生前来聆听。
韩清玉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李庆本教授的学术经历和学术领域,并对李庆本教授做客“新杏坛”表示欢迎。
讲座伊始,李庆本指出,“美学”译名的由来这一问题其实是一例学案的考察。李庆本教授就中国人民大学黄兴涛教授关于“美学”译名考的文章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黄兴涛教授研究中存在的两个错误:一是日本“审美学”的名称来源于罗存德《英华字典》,二是他认为在中国最早创用“美学”一词的是德国传教士花之安。接下来,李庆本教授向大家细致地分享了对以上两个观点的考证。
首先,李庆本按照时间顺序大致梳理了早期aesthetics在中日的多种译法。在简要介绍完各个译名之后,李庆本教授就先前指出的第一个问题的考证进行了阐述。1866年的罗存德《英华字典》里面收录了aesthetics这个词条,罗存德将他它译为“审美之理”,而对这一词的英文解释“philosophy of taste”,则来自于1947年版的韦氏词典,至于为何翻译为“审美之理”,李庆本教授推测其可能源自康德的“the judgement of taste”。1870年夏,小幡甚三郎编译的《西洋学校规范》刊发,其中第一次提到了“审美学”这种译法。尽管从时间上看,小幡甚三郎和罗存德二人可能存在借鉴关系,但据李庆本教授考证,目前尚未找到二人存在交集的任何证据,因此黄兴涛教授文章中提到的小幡甚三郎受到罗存德 “审美之理”翻译的影响这一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接下来,李庆本又举用大量文献资料,以此证明日本学者在采用“审美学”翻译的时候,没有受到罗存德的“审美之理”影响。李庆本教授就西周1870年的《百学连环》这一文本进行了考察,认为西周在当时已经意识到了science of beauty 和 aesthetics的区别,西周将前者译为“卓美之学”,认为这是自古希腊以来就有的,而后者即“佳趣论”则是鲍姆嘉通而始的近代的学问。后来西周又受到美国学者的《心理学》一书的影响,将“佳趣论”和“卓美之学”看作同一事物,并将他们翻译为“美妙之学”。关于“美妙”的译法,西周有可能借鉴了罗存德字典中“beautiful”的词条,但这点不可下定论,并且如果这点属实,那么恰好可以证明罗存德的“审美之理”的译名对西周翻译该词毫无影响,因为西周看到了罗存德的翻译,却没有采用,反而使用了“美妙学”。
最后,李庆本又向大家介绍了他对花之安是否最早创用“美学”一词的考证。李庆本教授考查了1875年版的《教化议》一书,发现该书中并未出现“美学”一词。并且,在经过对1897年版的《泰西学校·教化议合刻》一书的考察后发现,该书中所谓出现的“美学”一词,也是错误的标点所致。因此,黄兴涛教授关于花之安最早创用“美学”一词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在讨论环节,李庆本教授耐心解答了同学关于如何寻找原始文献的问题。李庆本教授就美学译名考证这一研究问题的发现讲起,谈到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问题,以及如何多方面搜集资料来考证问题。李庆本教授尤其强调了踏实深耕原始文献的重要性。
韩清玉教授在讲座的最后对李庆本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韩清玉教授指出,美学这一学科的汉语命名不是一个小问题,相反,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问题。美学理论研究也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比如史料学、文献学方法,
李庆本教授对此问题的考察正是给我们做美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至此,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