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下午16时30分,北京大学俄罗斯文化研究所张冰教授做客第356期“新杏坛”,于知新楼A620室作学术讲座,题为“俄罗斯文论中的中国文学问题”。讲座由ok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刘林教授主持,罗贻荣教授、陆浩斌老师出席,吸引了近百位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开始前,刘林教授介绍了张冰教授的治学领域与研究成果。张冰教授随后指出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第一,从体裁诗学的视角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结构问题。第二,巴赫金超语言学的语言学诗学中的中国俗文学问题。
首先,张冰教授概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国文论的基本情况,从新旧语体之争、自然派的胜利,到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理论,俄国文论建立在实证的科学精神之上,呈现出众彩纷呈的文学理论批评图景。另一方面,普罗普的民间文学理论和俄国形式文论重视对体裁的研究。到20世纪30年代,尽管形式文论遭到冷落和批判,仍产生极大影响。
之后,张冰教授介绍了普罗普的学生、俄罗斯20世纪下半叶最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者李福清及其对中国民间故事的研究。基于俄罗斯诗学体裁研究的传统,李福清探讨了孟姜女的故事在不同结构体裁中的不同形态规律、发展演变,以及相互交融影响,揭示中国民间故事文本独有的结构特质和不同体裁的特征含义。中国学者高度评价李福清的俄罗斯学术经验,从中接受诸多新的理论视角和民间文学分析方法。
最后,张冰教授谈到在俄罗斯汉学的民间文化研究中,以“语言学诗学”视野展示出的中国民间文化在“异质”语境中的独特样貌。巴赫金探讨超语言学的“他人言语”模式类型和特性时,对“直接言语、间接言语及其变体”的阐释启发了李福清对中国汉学俗文学的研究。李福清比较分析了《三国志平话》中直接引语的种种形式特点和演变发展,说明对话话语在俗文学中的重要叙事功能。
主持人刘林教授代表师生对张冰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刘林教授指出,张冰教授对普罗普、巴赫金等人理论的民间文学解读非常新颖深刻;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曾被视为结构主义文论、经典叙事学的重要代表作,从俄罗斯民间文学理论这一视角探讨普罗普很有启发性。张冰教授结合李福清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具体实践,展现对文艺学著作的多角度探讨。
提问环节中,张冰教授先后回答了两个问题。第一,俄国形式文论中fabula和syuzhet概念的翻译问题。张冰教授肯定概念辨析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主张在具体的语境下,翻译概念可以有不同的表述。另一方面,在语言不对等的情况下,可以直接采用译音加注释的方式。第二,巴赫金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是否可以运用于西方其他国家和中国文学的研究中?张冰教授以自己用“迎汇潮流”理论阐释中俄文学交流的境遇共鸣问题为例,认为在文学本体论研究中抽象出来的理论范式一定可以运用于多数具体现象、文本或问题,但理论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需要考察理论是否有能力解决具体问题。
至此,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