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参加“密苏里新闻奖”酒会
孔令顺:ok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传播学研究所副教授,2012-2013年赴美国密苏里大学
新闻学院访学。
2012年8月14日中午,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经旧金山转机到圣路易斯,再乘坐近两个小时的汽车,辗转来到此行的目的地——密苏里大学。时间已经过去了20个小时,但日期依然显示为8月14日,此地与国内时差为14个小时。昼夜之间,时空凌乱,令人大有穿越之感。
学 院
密苏里大学于1839年在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建立,是当时密西西比河西岸唯一的大学,现在已发展成为密苏里大学体系,包括四个分校,分别是哥伦比亚校区、罗拉分校、堪萨斯分校和圣路易斯分校。四个校区共有学生6.3万名。密苏里大学是该州34所大学中唯一入选美国大学联盟AAU(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的大学,素有“公立长春藤名校”的美誉。
密苏里新闻学院创办于1908年,是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也是现今美国排名第一的新闻传播类院校,被誉为“美国记者的摇篮”,连续数十年在美国大学新闻专业排名第一。密苏里新闻学院拥有最齐全的新闻教育项目,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层次俱全,而且全部贯穿着强调新闻媒介实践,为媒介培养专业人才的精神。100多年来,独创了著名的“密苏里式的动手风格”,成功地将课堂教育与新闻实践相结合。中国人民所熟悉的爱德加·斯诺当年便是从密苏里新闻学院奔赴中国的抗日前线,如实报道中国革命,并写出了惊天之作《西行漫记》。
新闻学院自己经营着三家媒体:KOMU电视台(NBC的地方台)、KBIA广播电台和《密苏里人报》(The Missourian)。在新型网络媒体方面,学院和媒体融合集团(Media Convergence Group)合作建立的Newsy.com专业视频新闻网站成果斐然,引人瞩目。该网站通过多视角的在线视频新闻工作室,对全世界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滚动式的跟踪报道,更为学生们提供了到新型融合媒体里实践的机会。
密苏里新闻学院的知名度可能要远高于密苏里大学。以至于在申请出国留学表格的诸多下拉菜单中直接标注的就是密苏里新闻学院,与密苏里大学并列。当时就令我颇为疑惑:这难道是一所独立的大学?学院自身的创收和融资能力很强,不仅可以通过自办媒体等形式从市场上盈利,更可以源源不断地收到来自传媒企业和成功校友的大量捐赠。一个地处美国中部小城市、非知名大学的新闻学院,何以能够排名世界第一,持续培养出高素质的传媒人才,的确令人深思。
安 居
初到一个陌生的国度,首当其冲的便是安居工程。相对于国内满眼的饭店和商店,你会感觉到在美国生活的诸多不便。即使是买棵葱,你也需要到郊区的Walmart,而这就需要开车。美国是生活在汽车上的国家,就连残疾人也能够开车,没有车几乎寸步难行。公交车40分钟一趟,还要绕一大圈;出租车需要打电话预约,而且费用也不是日常生活可以承受的。如果是半年或者几个月,凑合一下也就罢了,一年的访问学者大多都需要买车,而开车就需要先考驾照,中国驾照只在美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州可以合法使用。在美国考驾照比国内简单得多,也是分为机考和路考。理论考试过关后拿到permit,如果副驾驶坐着有正式驾照的人,就可以开车上路了;路考主要考察开车的安全意识,驾驶技能要求并不是很高,这也正是许多在国内不会开车的小女生可以轻松过关,而在国内开车多年的老手们总也考不过的主要原因。考试不用经过培训,直接参加即可,两项考试一共只需要$13.5,就可以拿到licence即正式驾照了。听起来很简单,但操作起来也并不太容易,一朋友就把考官指令中的straight听成了street,把考官的直行命令听成了靠边停车,结果直接就被毙了。
在买车修车、找房搬家等各种生活琐事的折腾中,也广泛地接触了美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见识了形形色色的各路神仙:既有热情无私的帮助,也有阴险冷酷的欺诈,从而让我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度,而不再简单地标签式的区分中国与美国。这些从图书馆和研讨会永远看不到的东西,可能成为一个人文社科研究者的重要财富。
乐 业
安居是为了乐业。缘于新闻学院在全世界的身份与地位,这里的访问学者比较多。学院非常重视对访问学者的管理或者说是服务,要求每个访问学者每学期都要选修至少两门课程,当然是与在校生一起上课;每周都要参加一次seminar(研讨会),一般不准请假;学期期间不得擅自离开学校,等等。访问学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自由。
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最大的障碍毫无疑问来自于语言。不管在国内如何努力地学习英语,到了国外才发现仍然不够用的。生活英语尚且马马虎虎,但上课尤其是理论性的讨论课,刚开始简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老师布置的课下作业也非常多,许多都需要做大量的社会调研才能形成策划案或者是新闻稿。研究生的压力普遍比较大,看来想从这里获得一个硕士或者博士的学位也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密苏里新闻奖”是享誉全球新闻界的奖项,可以媲美于普利策奖。自1930年设立后,每年颁发一次,旨在奖励在新闻职业生涯中持续做出卓越贡献和杰出成就的从业者,被认为是新闻行业最具声望的奖项之一。著名传媒人、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女士获得2012年度“密苏里新闻事业杰出贡献荣誉奖章”(Missouri Honor Medal for Distinguished Service in Journalism),是本届10名获奖者中唯一的中国人。1941年《大公报》曾作为新闻机构获此殊荣。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今年10月15日的颁奖仪式,并聆听了诸多业界领袖的学术讲座。
新闻学院馆藏图书资料非常丰富,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决定借书数量,学院并没有硬性的约束。这些价格昂贵的精美图书,很容易刺激起一个学者的阅读欲望,但若一味地沉浸书斋,似乎又辜负了接触美国社会的机会,这真是一个悖论。学院的照相机、摄像机等实习设备,学生和访问学者也都可以自由借用,这些都为课下的实践提供了极大方便。其实不仅是新闻学院,整个学校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诸多学习和交流的便利。数量庞大的自习室和沙发椅,随处可见的饮水机,而且五六个人就可以使用小型的会议室自由讨论。图书馆和学生中心可以提供足够多的配置很高的电脑(很多是苹果)免费使用,整个学校都有无线网络覆盖。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如何和谐统一,虽然既是一个现实的困惑,也是一个理论的命题,看来只要经过科学的规划与设计,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访学生活相对来说是轻松的,这种轻松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读书和写作。偷得浮生半日闲,何况是一年的光景,更需要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