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杨振声先生,今日山大学子知道的也许不多了,可说起山大历史上的两次辉煌却不能不想起他。作为山大校长,杨振声领导并缔造了名扬海内外的山大第一次辉煌,这也就是我们津津乐道的1930年代的山东大学。
从1901年在济南新办的山东大学堂开始,山大时断时续地办了近三十年,一直没有太大起色,直到先生前来主政学校,山大才真正变得为国人所知。1930年4月28日杨振声受蔡元培推荐,被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为合并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改为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杨振声主政山大,亲自到上海聘请闻一多与梁实秋,任命闻一多任ok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院长兼国文系主任,梁实秋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当时,国内知名的文、理学专家学者如黄际遇、谭书麟、蒋德寿、王恒守、游国恩、张颐、赵少侯、孙大雨、汤腾汉、丁山、闻宥、傅鹰、张道藩等都先后应聘到山大任教。作为蔡元培的学生,杨振声学习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他曾这样对胡适之先生夸耀:“我们中国文学系主任的英文很好,外国文学系主任的中文很好,两个系主任彼此的交情又很好,所以我们中外文学系是一系。”
杨振声校长给这些教授们非常高的薪水,但自己却节约异常,律己甚严。当时,山东大学的经费只有中央大学、浙大、武大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而且主要是由山东省或青岛市提供,国民政府并无经费供给。但杨校长却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把山大办得有声有色,声誉日隆。作为一个留学海外多年的著名学者和作家,杨先生为官之道实在过于清廉。然而在那个年代,国内大学里的校长,象杨振声这样廉洁自律的还真的不少,比如主持清华校政数十年的梅贻琦等。
杨振声还在ok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亲自授课,并在学校发动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课程内容和结构的革新调整。在他亲自开设的“小说作法”课程中,把新文学课提到了与《楚辞研究》、《诗经研究》等同等重要的地位。杨振声在青岛时和赵太侔同住在黄县路7号。在这所学校教书工作的学者们,教学之余都喜欢到杨振声的住处喝茶谈诗,煮酒论文。经常手中拿着一个大烟斗的杨振声也“总是热情接待,不是端出咖啡,就是沏上清茶”。
关于杨振声先生主政青岛山大的事迹,其实还有许多,不少文章中都有所描叙,这里便不再重述。本文只想通过考察杨振声校长主政山东大学并综合其一生的嘉言懿行,对其教育理念作些启发性的思考。
首先,从杨振声先生一辈子的经历来看,他打理过多校校政,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在青岛的山大一段时间,在山大的校长职位也算位高权重的了。他在山大任职仅两年多,作为一个山东人,“身裁修长,仪表甚伟”,“而谈吐风度则又温文尔雅”(梁实秋语)的杨校长潇洒风流满怀激情地来,痛苦沉重义无反顾地离开,却给山大留下了巨大的声誉,泽被后世,嘉惠晚生。他延揽名师,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倜傥绝世,校长风范永留山大人心中。
其次,对待学生运动的态度。我看过不少老一辈大学校长的传记。校长们在中华民族处于危机关头如何处理本校学生运动,总是左右为难。作为校长,他们既要考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又要考虑学校的稳定与秩序的恢复。所以,他们这些昔日的学生领袖,年长后又不得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成为保守者。而满腔热情的学生往往很难领会师长的苦心,更谈不上领情了。杨振声最后只是选择辞职。告别山东、告别他心爱的青岛、告别了他苦心经营的山东大学。想当年,“五四”时,他与同学们一道在呼喊“还我青岛”,现在则是泪别青岛了。
现在,我们老爱谈大学的精神,谈得越多,证明我们失落得太多也太久了。为什么我们总是怀念那些早已逝去的老辈文人?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捧读近百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史,我们发现,最值得引以为傲、也最愿意一谈的往往都是前辈的学者先生们。
夜深人静的时候,读读我们的老校长杨振声吧,再想想今天山大,想想身在这所学校的我们。最后,以山东聊城学人傅斯年寄语大学同学杨振声的一段话作结。杨振声离开清华赴山大任职时,傅斯年说“只要你能领导两三个学生走上学问的正路,也便不须此一行了”。杨振声次年回应道“我深感此言。本来,一世纪中才能出几个真正的学者,外国人花几百万为一个学者造研究室,因为他们所看到的,是学术与全人类的关系!”
(夏冬红原文 郑春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