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深:与青岛结缘甚早
洪深是中国现代戏剧上的一位路标式的人物,在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转型过程中具有筚路蓝缕之功,“话剧”一名即肇创于他。同时,他也是中国电影的开山者之一,在早期电影创制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洪深与青岛结缘甚早,深刻性在于其家族直接经历了青岛历史的复杂变故。1913年,其父洪述祖因宋教仁案而举家避来青岛,初居中山路,后在崂山南九水筑庐卜居,别墅名观川台。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观川台也随之沦入敌手,洪家被迫返回市内居住。
告别八年之后,洪深重返青岛,1934年加盟山东大学,出任外文系主任。由于他的到来,山大的戏剧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他指导学生排演了英国戏剧家台维斯的三幕喜剧《寄生草》,全市公演获得成功。同时,他还参加了设于三江会馆的票友组织——和声社的活动。
1934年,感愤祖产被日人霸占之事,他写出《我的失地》。转年,又以此为本,写出了《劫后桃花》,这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正规的电影文学剧本,表现的是晚清遗老在青岛的家族生活与历史畸变,内中隐含着自己的家族记忆。
1935年,由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投拍的同名电影在青岛拍摄,青岛湾、汇泉湾、海滨公园、八大关、太平角、沙子口、火车站、总督府旧址等多处景观被摄入了镜头,内景主要取自汇泉路上的玛丽达尼•列夫斯基别墅。当时洪深本人就在青岛,亲临现场指导。这次拍摄活动,拉开了青岛为电影拍摄胜地的序幕。
1942年,根据老舍作品《二马》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太平角一路上的英国总领事署别墅拍摄内景。
洪深故居位于福山路1号,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建筑造型和装饰上带有某些新艺术色彩,是青岛的文化名人故居之中景观价值很突出的一座。
老舍:书写“黄金时代”
文学史素有“鲁郭茅巴老曹”之说,指的是六位取得了最高文学成就的现代文学巨匠。其中,除老舍之外,其他诸位与青岛未发生实质性的直接联系。鲁迅在与梁实秋的论战中多次提及青岛,1934年10月9日夜复萧军信,寄荒岛书店转,行迹上曾船行过境,并未上岸。
巴金曾在1932年9月短暂逗留青岛一周,住沈从文寓所,在其小说《砂丁》序言中提到过这次游历。其他诸位均未在三十年代青岛的人文记忆中出现过,郭沫若和曹禺曾于五十年代在八大关休养过,茅盾笔下偶尔提及青岛。
1934年9月到1937年8月,在青岛的三年是老舍的黄金时代,其中前两年在山大任教,最后一年辞职为职业写家。其文学创作活动蔚然大观,就体裁之多样、主题之深刻与品质之纯粹而言都是空前绝后的。戏剧之外,几乎他的所有体裁的代表作均出自青岛,长篇小说有《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有《月牙儿》和《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有《樱海集》和《蛤藻集》,文学创作经验有《老牛破车》,旧体诗有《诗三律》,新体诗有《礼物》,散文有《五月的青岛》和《想北平》。由于《骆驼祥子》的诞生,中国现代文学获得了重大突破,真正实现了对城市贫民主的真正关注和博大同情。
作为老舍黄金时代的家,作为《骆驼祥子》的诞生地,黄县路12号小楼伴随着这一切。这是以现代文学史为景深的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场所,今已辟为骆驼祥子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以现代文学名著命名的博物馆。
台静农:青岛燃灯岁月
台静农曾被称为“中国新文学的燃灯者”之一,以其厚重、质朴的乡土文学显名,深得鲁迅赏识,言其“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1936年秋,他来到ok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任讲师,讲授中国文学史,住黄县路与恒山路路口一幢小楼(今黄县路19号),开始了青岛燃灯岁月。
台静农还是一名书法家和金石学家,对青岛及周边地区的相关遗产自然也会有敏感关注,通过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了解到被誉为“隶楷极则”的天柱山郑文公碑,遂趋身远游,考察了那里的摩崖石刻,品怀北朝书风,心神超逸有所得,后来还发表了《郑羲碑与郑道昭诸刻石》论文。
年仅三十四岁的台静农,一袭长衫,颇有些古雅风度。他与当时已辞去山大教席的老舍一见如故,常相聚饮,那沉郁中的洒脱劲令人感动,觥筹交错之际,老舍会乘兴来上一段二簧清唱,一旁的台静农则闭目击节,已然忘忧了。几年后,他写下了《我与老舍与酒》一文,感念良多。
1947年秋,台静农身在台湾,某日忽然得到友人带来的问候:两瓶苦老酒(即墨老酒)。饮之,恍若隔世,为一种魂牵梦绕的真滋味出神,唤醒了“对于青岛的怀想”:
……我仅能藉此怀想昔年在青岛作客时的光景:不见汽车的街上,已经开设了不止一代的小酒楼,虽然一切设备简陋,却不是一点名气都没有,楼上灯火明蒙,水气昏然,照着各人面前酒碗里浓黑的酒,虽然外面的东北风带了哨子,我们却是酒酣耳热的。(《谈酒》)
印象派画家不曾这样勾勒一幅海上酒家图,色彩氤氲,心神浩大。想当年,与老舍、颜实甫和叶石荪等友人宴饮于岛上,多少豪气尽在其中。那是学者们所共有的一段惬意时光。
王统照:本埠文学的拓荒者
在前述多位客居青岛的学者眼中,王统照就是青岛人,他也常尽地主之谊,在观海二路寓所热情款待老舍等友人,契阔谈宴,给出三十年代风雨中的一幕温馨图景。
自1927年举家迁来青岛以后,他的寓所观海楼就成为青岛新文学力量的聚集之处,也正是从这里,我们看到一位为青岛开辟新文学道路的拓荒者。1929年,他主导创办了岛上最早的文学期刊《青潮》,1933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山雨》。三十年代活跃在文坛上的一批年轻作家如臧克家、吴伯萧、王亚平、杜宇、孟超等人均深得其惠。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21年初,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郭绍虞等12人发起成立了新文化运动史上的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艺术”。在三十年代,虽说尚未加盟山大,但他与前述大部分学者相识相知,是贯通校园内外的一个关键人物,实质性参与了青岛现代文化平台的建设。1946年2月,山大在青岛复校,他应聘出任中文系主任。
1934年3月29日,王统照写下《青岛素描》一文,对居住地的历史、建筑与风光做了一番刻画,并以“东方花园”名之。
摘编自巩升起《国立青岛(山东)大学的那些教授们》,《青岛日报》2011年6月13日。图片为本站编辑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