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14时30分,南京大学特聘教授暨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张伯伟教授做客第312期“新杏坛”,于线上进行题为《释“文学”》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叶杨曦副教授主持,刘林教授、刘晓艺教授、伏煦老师、陆浩斌老师等出席,吸引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师生的热情参与。
讲座伊始,叶杨曦副教授介绍了张教授的治学领域与研究成果。张教授指出,关于文学的概念,需要自西徂东,综合三个方面的文献比较:代表西欧和北美的欧美文献,代表欧亚大陆的俄苏文献和代表东亚的中日文献。
首先,张教授讲到,欧美的文学概念是游动的,从十四世纪英文中出现literature一词开始,它被用来泛指置于书架上的所有著作;十九世纪以来,逐步演变为指具有想象力或创意之类的书;二十世纪中叶之后,狭义的“文学”概念受到攻击和批判,卡勒认为:“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权威们认定可以算作文学作品的任何文本。”
其后,张教授以别林斯基为例,讲到俄国关于文学的概念也是广义的:文学是某一门类全部作品的总汇,包含了“美学文献,历史文献,数学、医学、工业学等等的文献”,这与欧洲大陆十九世纪以前的“文学”概念是一致的。
最后,张教授细致讲解了中国的文学概念,这也是此次讲座的主体部分。张教授指出,中国对于文学表述之丰富性与复杂性,在已知的人类各个文学传统中无出其右。通过解释《周易》“贲”卦中的“文明以止”,张教授指出站在中国古典的立场上,可以把文学的意义比喻为“火与山”;“纯文学”的概念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意义上只包含诗,百年前的中国文学界从日本舶来“纯文学”这一名词的同时,也将其范围一并接纳,并变本加厉;中国现在的纯文学概念,其实也包括中国的文学概念,既不符合中国传统,也不符合外来传统,只能看成是一种误打误撞,将错就错的自说自话。张教授认为,如果必须要给“文学”下一定义的话,以章太炎所论为基础最合适:“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叶杨曦副教授代表师生对张伯伟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认为张教授的演讲围绕文学领域的核心问题展开,涉及古今中外的丰富材料,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提问环节中,参会师生积极与张教授交流,张教授耐心解答了师生的提问。讲座气氛融洽,参会者受益匪浅。
讲座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