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下午2点半,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名誉理事、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文学分会副会长、巴金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子善教授做客第313期“新杏坛”,作了题为“从作家日记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若干史实:以张彭春等日记为例”的学术讲座。
宫立教授作为本次讲座的主持人,对陈子善教授的治学经历和学术成果做了简要介绍。樊骏先生说:“历史上的文史资料主要是由一代又一代的皓首穷经的学者以它们毕生精力收集整理得来的,与此不同,如今甘于寂寞、一辈子埋首故纸堆,以史料工作作为自己惟一事业的专门家,已成凤毛麟角,至少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史料工作中是这样。”陈子善教授就是这“凤毛麟角”中之一员。从参加《鲁迅全集》书信注释开始,他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条道路上已经辛苦耕耘了46年了,为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卓越贡献。陈教授注重对现代作家的书信、日记等珍稀文献的发掘与研究,注重对同一时期不同作家日记的参次对照。本次讲座虽然以张彭春日记为中心,但同时对作家日记的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首先,陈教授讲到关注文学史不能忽视文学现象和文艺活动,尤其是文学社团的活动。以文学研究会、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时间为例,通过一系列的考证纠正原先错误的认识。陈教授强调事件参与者的回忆未必是完全正确的,需要加以辨别,对于史料的运用要采取多方面互证的方法去伪存真,不能轻信一家之言。
其次,陈教授提出新的材料也会给文学史研究者新的看法,随后以张彭春日记中的记录为线索,详细地分析了新月社成立的前因后果、具体过程以及成立起初拟邀的成员,并指出张彭春在新月同人中的特殊地位,而这一重要地位在以往文学史研究中往往是被忽视的。
最后,陈教授综合利用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人的日记考证新月同人聚会见面的地点、时间以及出席活动的人员,这一部分也是讲座的主体部分。
陈教授指出,讨论新月社时不能忽视张彭春在早期新月社同人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陈教授利用张彭春日记补正了新月社的“新月”一名的命名由来,不仅与泰戈尔预备访华,而新月同人爱好泰戈尔诗作,因而受到《新月集》的启发有关,同时也与张彭春为新出生的二女儿取名为张新月也有密切的关系。张彭春因喜爱泰戈尔的《新月集》而将女儿起名为张新月。值此双喜临门之际,同人聚会可能因此被命名为新月社,陈教授认为张彭春、泰戈尔、张新月、徐志摩共同推动了新月社的形成,缺一不可。
同时,陈教授分享了在张彭春日记中发现了一段令人惊喜的史料。为了欢迎泰戈尔访华,新月同人曾经组织过排演泰戈尔的剧作《齐德拉》。这一剧作由张彭春导演,林徽因扮演女主角齐德拉,张欣海(后改名张歆海)扮演男主角王子阿顺那,徐志摩扮演爱神玛达那,林长民(林徽因父亲)饰演春神伐森塔,蒋百里、丁西林饰演村民,王孟瑜、袁昌英饰演村女,陆小曼负责发售说明书,梁思成负责舞台布景设计,可谓阵容强大。这场戏剧在协和礼堂演出,到会的观者中新文学大师云集,包括鲁迅、胡适、陈西滢等人。有关这方面的材料在鲁迅日记中有所记载,但在之前的研究中被学界忽视了。
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新文学社团,但其早期的文学活动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梳理,无法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相比。陈子善教授结合张彭春、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的日记,考证新月社的成立和前期活动,以期尽可能还原现代文学史上的这些史实,填补新月社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这段缺漏。
叶诚生教授代表师生对陈子善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扼要地总结了本场讲座的主题思想,并表示史料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继承前人说法的基础上,应当注重对新材料的发掘和阐释,怀抱一种文学史的整体意识。
在提问环节中,陈教授还和程鸿彬教授就有关杨振声小说《玉君》的版本与汇校问题交换了意见。参会师生积极与陈教授交流,陈教授耐心解答了师生的提问。讲座气氛融洽,参会者受益匪浅。
讲座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