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15时30分,香港理工大学中文系、双语学系主任李楚成教授做客第327期“新杏坛”,于知新楼A620室作题为“跨国笔杆面谈——从汉文笔谈讲到笔佐交流”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岳立静教授主持,刘娟副教授、刘文副教授、寇鑫副教授出席,二十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聆听讲座。
讲座伊始,岳立静教授介绍了李楚成教授的语言背景和学术成就,并从李楚成教授的多语言背景引出跨国笔杆面谈的讲座主题。李楚成教授对岳立静教授的介绍表示感谢。
李楚成以19世纪中叶的一场中日汉文笔谈为开端,用其中 “惜乎言语两不会意,笔端有舌何待言语”的对话点题,并进一步指出跨国笔杆面谈这一现象为汉字文化圈所独有,是区别于口语、手语的一种特殊的沟通模式。随后,李楚成分别从笔谈的内涵、汉文笔谈的物质基础、语言条件以及特征等方面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并简要概述讲座的内容。
首先,李楚成介绍汉文笔谈研究课题的开端,指出汉文笔谈在汉字文化圈中跨国交流的独特作用,并以中日历史上的汉文笔谈为例,对语音相互主体性概念进行说明。随后,李楚成介绍了汉文笔谈发生的物质基础,指出自汉代开始大量汉籍流传域外,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的文人借此习得汉字,因此突破方音的阻隔,可用书面的文言进行交际。
之后,李楚成引古朝鲜、日本学习儒家经典的教材作为汉文笔谈的历史例证,并介绍了汉文笔谈的三种分类。他指出,历史上的汉文笔谈在三类语境中反复出现,遂按这三种语境中的代表性人物将其分为漂流民笔谈、外交官笔谈与游历者笔谈三类,并各举例证说明。
最后,李楚成指出欧洲长久以来对汉字“不经言语传意神话”的误解,认为汉文笔谈者并非直接以视觉信息传意,而是依靠语音相互主体性。他进一步指出,书面语言需要借助语音念出才能有效地习得和发挥传意功能。
岳立静教授代表师生对李楚成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认为这次讲座向师生完整呈现了汉文笔谈的发展历史、产生基础以及发展情况,并指出要从语言学角度进一步探究笔杆面谈的运作机制。
提问环节中,李楚成主要回答了三个问题。其一,关于外国人学习汉字时是否会根据自己的语音系统对汉字加以适当改造,李楚成以日本人学习汉字时的音读和训读为例,指出这种改造的确存在。其二,关于汉字表意为主的设计与语音相互主体性的关系,李楚成指出,汉字以表意为主的设计使汉字可以实现采用不同的语音形式来指代相同的语义内容,这是汉文笔谈得以发生的基础。而语音相互主体性强调的是对话双方口语的语音形式在汉文笔谈中的重要中介作用,这是对汉文笔谈的运作机制。其三,关于汉文笔谈的现状,李楚成指出,现在只有日本还保留较多汉字,因此中日之间的汉文笔谈依然可以实现。但由于口语与书面语的合一趋势等原因,今天的汉文笔谈或许无法完成较深层次的交流任务。至此,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