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晚七时,南京大学ok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张光芒教授做客第336期新杏坛,于知新楼A620做学术讲座,题为“当代文学的叙事伦理与批评伦理问题”,讲座由丛新强教授主持,史建国教授、宫立教授、邵部老师出席,吸引了近百位同学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丛新强教授致欢迎辞并简要介绍了主讲人。随后,张光芒教授解释了讲座的用意,“当代文学的叙事伦理与批评伦理”不是纯学术意义上的文章题目,而是一个探索性的话题,不带有严格的观点论证,也不是结论性的答案,只是一个值得研讨的思路,期待与同学们一起踏入微妙的思辨之旅。
首先,张光芒从一些媒体新闻和日常对话出现的语句入手,认为在说者的直接目的之外,其中暗含的叙事情态和道德断语经常折射出说者隐微的主体性和价值观,这就是叙事伦理和批评伦理的在场,文学研究者不能对此没有敏锐的感觉。一部好作品的标志往往是探索出了新颖的叙事伦理,如余华《兄弟》一句“就算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们还是兄弟”,就在生活长流无限绵延的刹那间输出了独异的个人伦理。与此相反,一些作品开篇便忧心忡忡提出沉重的灵魂问题,评价式的口吻太过压抑和专断,缺乏对叙事伦理的反思,叙事效果不如阎连科貌似荒诞的《风雅颂》,《风雅颂》一些看似粗俗浅陋的细节描写,实际上解构了更加不合理的现实秩序,析出了社会规训之外的朴素人心。同样,鲁四老爷在得知祥林嫂被抢走后说的三句话“可恶!然而……”“可恶!”“然而……”,在情节的表层之外,透露出鲁四老爷徙倚于封建道学和人情世故之间心理活动的跌宕起伏,令人叫绝。
之后,张光芒援引《叙事的本质》一书,指出在伦理大转向的时代,叙事话语有成为终极话语的趋势。他又以具体文本作例,这些案例,明明属于题旨和应用性都明白显豁的文体,却在字里行间解构了表达的本意,部分文本还流露出恶俗的自恋倾向。
最后,依上述思路,张光芒总结了当前文学的叙事伦理问题和批评伦理问题,分别是道德判断的缺席、道德底线的溃退和对道德价值观的漠视和误导、批评主体的偏见与封闭,并举出大量文例佐证,其中既有老作家成名后对现实生活的隔膜,也有青年作家立异鸣高的剑走偏锋,还包括批评家以偏概全的鼓吹和理论失能的窠臼。
丛新强教授感谢张光芒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并邀请列席的老师参与评议。史建国教授谈到,真正的理论总是从文本中来的,张老师的讲法深入浅出,非常透彻,对他如何处理史料和理论的关系有很大启发。邵部老师谈到,文本细读的能力既是研究的起步和基础,又是研究的真正堂奥所在,张老师堪称名副其实的批评家而非“赞美家”。
提问环节,博士生王昊、程雅南分别就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作者主体退隐两个问题与主讲人交流探讨,张光芒教授答到,他想通过文学作品对生活的发现,去证明新的社会道德文化逻辑的存在,另外又以铁凝的作品为例,指出有些作者声音的退隐,并不是放弃了道德判断,而是把判断包藏在了叙事的深层。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